跳转至内容
Merck
CN

Digital PCR

A Technical Guide to PCR Technologies

 

数位PCR是终点PCR方法,其用于绝对定量和针对相似多数序列的背景分析少数序列,例如体细胞突变的定量。当使用该技术时,将样品用于有限稀释,并使用正反应和负反应的数量来确定目标浓度的精确测量。

数位PCR(dPCR)概念由Sykes等人在1992年提出构想出来1,并由Kalinina等人在1997年发展成一种纳米规格的阵列形式2。持续改进dPCR的驱动因素之一是Vogelstein和 Kinzler3证明,在从结直肠癌患者提取的材料中可以检测和量化罕见的KRAS突变。Vogelstein 对患者样本进行稀释,使得达到他们预期的每 2 个反应板孔平均有 1 个模板分子。扩增突变位点周围的靶序列,然后用两个分子信标(见定量PCR和数位PCR检测方法)检测扩增子。第一个分子信标特异于预期不包含突变的区域,并且该测定用作 PCR 扩增阳性对照。第二个分子信标具有不同的染料标记,并且对野生型 (WT) 序列具有特异性。以这种方式,预期来自两个标记的显示阳性信号的反应是WT,而预期仅显示阳性对照的反应是突变体。由于稀释的结果,预期孔内的所有产物都是均质的,因此可以精确测量突变体与WT的比例。这些实验都为在标准的96孔板中进行dPCR提供了示例,但更高的通量选择也被Dressman等人4提出,他们推出了将乳液微珠用于dPCR的概念(现已在Bio-Rad QX100™ Droplet Digital™ PCR,ddPCR™系统和RainDance Technologies RainDrop™仪器中使用)。在另一种形式中,反应在集成的流体回路(芯片)上进行。这些芯片具有集成的腔室和阀门,用于分隔样品和反应试剂。使用芯片技术的第一个商用dPCR系统BioMark™于2006年由Fluidigm推出。

当进行常规PCR时,模板的最终浓度与起始拷贝数和扩增循环数成比例。对单个样品进行给定数量反应的实验,得出片段大小的分析,或者对于定量实时 PCR (qPCR)的分析结果,分析是基于所需循环数达到定量循环 (Cq) 的反应中目标序列浓度的估计;参见定量PCR。当使用 dPCR 时,稀释样品并分离到大量的反应室中,使得每个分配包含一个或没有靶标拷贝。反应室或隔板的数量因系统而异,使用QX100 Bio-Rad系统时为数千个,使用RainDrop™方法时为数百万个。然后在每个分配中进行PCR,并使用荧光标记检测扩增子(参见qPCR和dPCR检测方法),使得收集的数据是一系列阳性和阴性结果。理论上,这将导致来自最初包含单个目标副本的分配的正信号和来自最初不包含模板的分配的负信号(即,无信号)。但是,由于某些分配可能包含多个模板副本,因此将样本分散到分配中视为遵循泊松分布。

理论上,dPCR可用于克服使用常规PCR时遇到的一些困难。当使用 dPCR 时,对样品进行分配,使样品中的单个核酸分子定位到许多不同的区域,因此任何目标的检测都不依赖于扩增循环的次数。这一方法使得对倍数变化的区分比qPCR显著更加灵敏;一个充分优化的qPCR可以最好地区分1.5倍的变化,而据报道dPCR可以区分1.2倍的变化5。样品的稀释使其成为研究大多数相似但不同序列的少数序列的有用工具。例如,dPCR 可用于检测针对高浓度 WT 序列的低发生率体细胞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这是因为,当稀释总样品时,稀有序列也被稀释成单一副本,因此在没有来自突出序列的竞争的情况下它将被扩增。与野生型相比,稀有 SNP 的阳性区段要少得多,因此可以对这两个序列的比值进行精确测量。

数字PCR具有许多潜在的应用,包括低水平病原体的检测和定量、稀有基因序列、副本数变异(CNV)和单细胞中的相对基因表达。通过单步dPCR实现的克隆扩增是减少许多“新一代测序”方法的时间和成本的关键因素,从而实现个体基因组学。

 

仪器

虽然 dPCR 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技术,但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分析工具,已经开发了许多平台,例如;在不使用标准品的情况下确定绝对定量,使用多重系统检测罕见的基因突变,并在诊断样本之间确定小的倍数差异 (<1.5)。在所有平台上,dPCR 的一般概念保持不变:稀释输入DNA以产生含有1或0个副本模板的纳米级或皮质级反应。在每个含有液滴的模板内进行单独的qPCR测定,而不是合并的靶DNA群3。除了增加检测稀有等位基因突变和CNV测量的灵敏度之外,还可以对阳性终点反应进行绝对定量,部分原因是dPCR测量不依赖于标准曲线或样品校准。其他可归因于 dPCR 定量精密度提高的特征包括生成的可重现和均一的液滴以及分析的分配反应数量增加6,7。最终用户选择的仪器类型最终取决于将要执行的特定应用程序。

Fluidigm 公司

最早上市的dPCR仪器之一是BioMark™ HD dPCR系统 (Fluidigm)。该平台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这些芯片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购买,包括12室或48室阵列。在 12 室阵列中,样品被分成 765 纳升反应,每个芯片产生 9,180 个反应。45 室阵列将样品分成 770 纳升反应,每个芯片产生 36,960 个反应。将样品装入每个室入口,并通过压力控制阀和泵分配纳升反应。样品分配和混合,以及热循环反应都是在芯片上进行的。扩增后,使用BioMark系统捕获荧光图像8。片上处理允许较少的动手操作,从而减少可能引入的错误,同时保持更简化且用户友好的系统。

Fluidigm的dPCR系统允许每个样品使用四个靶标进行多重反应。在每轮热循环之前和之后拍摄芯片的荧光图像。这样可以从最终的荧光图像中减去任何热循环前的背景,便于准确计数阳性区室。该系统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够量化模板,并使用腔室特定的实时放大图划分到每个腔室中。如果dPCR不是实验室中使用的唯一应用程序,BioMark™ HD还可用作qPCR的兼容仪器9,10,11

生命技术

OpenArray®和QuantStudio® 12K Flex dPCR系统(生命技术)使用微流控技术生成和分析分配样本。OpenArray系统是第一个开发的系统,最多可容纳3个dPCR板。QuantStudio 12K Flex dPCR仪器最多可容纳4个dPCR板。每个384孔板有48个阵列。在每个阵列中,有64个“通孔”,每个板产生3,072个区室化反应。使用自动分配系统将纳升反应分配到“通孔”中,并通过液滴和板上涂层之间的疏水和亲水相互作用使其稳定。该平台可用于每个样品含有两个靶标的多重反应。该仪器的多功能性使其兼容qPCR应用12

RainDance技术

RainDrop™仪器(RainDance技术)代表另一种高度敏感的dPCR平台。灵敏度和定量功率的增加可归因于较少的皮升反应和分配的液滴数量;每个样品约1000万个液滴。RainDrop dPCR基于液滴乳化微流体技术。芯片设计用于容纳8个样品,每个样品分成1000万个反应,每个芯片产生8000万个分配反应。由于反应分配数量的增加,可以包含更多的输入 DNA,使得该平台成为识别极其罕见突变的理想选择。随着反应次数的增加,输入 DNA 的有限稀释不再是该仪器的关注点。此外,报告表明,RainDrop™系统可用于量化200,000个突变体中的1个,检测下限为每1,000,000个中检测1个。这些观察结果强调了本仪器的灵敏度13。除了增强的灵敏度,RainDrop™平台还可以简单地使用红色和绿色标记的荧光探针对每个样品的5个目标进行多重检测。用每个靶标改变荧光探针的量可产生与突变特异性双标记探针相对应的独特颜色强度(参见定量PCR和数位PCR检测方法),强度与检测中使用的探针浓度直接相关。稀释荧光探针以产生光学代码的技术可以不限于5×多路复用系统,而且可以用于产生10×多路复用系统,使得该系统是最强大的dPCR多路复用系统之一14,15

虽然RainDrop™是更具成本效益的平台之一,但它也不能用于qPCR应用。此外,设置为偏劳动密集型的,因此可能更容易引入错误。例如,液滴在微流体芯片中产生、收集,然后在芯片外进行热循环。然后将反应注入另一个芯片进行分析。在复用样品时,从一个芯片收集含有稀释荧光探针的液滴,并将其注入另一个芯片,使其与含有引物、主混合物和 DNA 的液滴融合。合并的液滴在芯片外被放大,然后分析是否存在所需的目标15

Bio-Rad

Bio-Rad QX100™Droplet Digital™PCR技术是唯一一个在过程的任何阶段都不使用微流体芯片的平台。取而代之的是,该仪器采用标准96孔板形式的油乳化技术。含有主混合物、引物、双标记探针和DNA的8个样品可以同时装入盒中。每个样品被放置在一个含油的井附近,并一起使用基于真空的液滴发生器进行液滴乳化。将每个样品分成20,000个反应。将液滴从8个样品盒转移到标准96孔板中。每个板可以产生总共1,920,000个液滴用于dPCR分析。将液滴转移至96孔板后,使用PCR扩增样品,使用基于流式细胞仪的液滴读取器读取终点荧光信号16,9

利用该平台产生的大量反应(每个样品 20,000个/每个平板190万个)增加了
与dPCR相关的精确度,以确定绝对定量和CNV测量。与每个样品具有较少分配反应的其他系统相比,每个样品的反应数量增加提供了加载更大量模板DNA的能力。当检测到罕见的重要事件时,这会越来越有价值。也可以结合重复孔中的数字读数来确定罕见或低副本突变事件的 CNV。据报道,检测下限可以在分配反应中鉴定出 0.001% 的突变体群。Bio-Rad的QX100™ Droplet Digital™ PCR平台还与母体血浆DNA一起用于确定母体和胎儿标志物的绝对定量测量值,强调了dPCR技术在测量低质量/低量模板DNA的CNV中的优势17,16。尽管QX100™Droplet Digital™PCR仪器每个平板提供大量分配反应(190万个)并且价格合理,但它与qPCR应用不兼容,并且可用于每个样品仅复用两个靶标。

仪器限制

与qPCR相比,数位PCR具有许多优势。这些优点是通过分配单个反应实现的,从而丰富了低副本和罕见的等位基因扩增,同时由于微型反应数量的增加,提高了 dPCR 的精确度和定量能力。dPCR不仅可用于测量绝对副本数,CNV和罕见的等位基因突变,而且还可用于量化低数量/低质量DNA6,16,18,13,19,5,17。例如,当使用新一代测序时,通过 dPCR 进行定量可以避免对输入 DNA 进行滴定分析的需要和成本。这反过来又允许使用较少量的输入 DNA,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下一代测序中常用的看似有偏差的预扩增步骤的需求7

但是,有些预扩增的情况可能是无法避免的。当处理来自单个细胞的 DNA 或当输入 DNA 已经处于低浓度时,可能需要全基因组扩增,然后将样品分成数千个反应。值得注意的是,靶DNA样品的预扩增可能导致输入DNA的偏向扩增,这有可能使dPCR结果发生偏差。因此,在评估绝对副本数之前,可能有必要检查用于该步骤的方法是否导致扩增偏差9,11。此外,已显示DNA的结构影响dPCR分析中的副本数测量。对于环化的质粒DNA尤其如此,因此在用于dPCR应用之前应该将其线性化9

dPCR 最明显的缺点之一是设备的初始成本和对消耗材料的持续需求。与此相关的是,qPCR 仪器在实验室环境中更为常见,研究人员在处理这一平台时更为简单。当然,用户所期望的应用最终将为进行这些研究所需的仪器类型提供指导。

dPCR 应用

由于 dPCR 样品被分成单独的微反应器,因此分配的数量决定了检测灵敏度的范围。量化依赖于计算终点处的阳性分配的数量,而不是扩增循环,因此其不太依赖于扩增效率。为了解释目标DNA随机分布到分配中,应用泊松统计模型1,并计算绝对量。通常与已知量的参考序列进行比较来评估靶序列的量,以确定相对定量。用于靶DNA的绝对和相对定量的应用包括测量CNV、生物标志物分析和罕见事件的检测。另外,逆转录可以与 dPCR 结合来测量 RNA 分子。该技术有利于定量复合物中的低浓度病毒,单细胞中的转录和等位基因特异性转录。

CNVs 是由于缺失、插入或重排导致的DNA异常副本,且与疾病易感性相关20,21,22。在癌症中,基因拷贝数常常增加,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与拷贝数相关23,24,25,26。许多方法已被用于量化 CNVs,包括 SNP 阵列、新一代测序和 qPCR。最近,由于副本数测定的精确度更高,dPCR 已成为量化患者生物标志物的优选工具。数位PCR已被用于准确地确定CNV,分辨率<1.25。通过添加LNA碱基增强的特异性qPCR探针(参见定量PCR和数字PCR检测方法)可用于dPCR,以区分和检测体细胞SNP变异的存在(图4.1)。探针的设计使得突变特异性探针携带荧光团 FAM,而野生型序列 (WT) 特异性的第二个探针携带荧光团 HEX。在测定中区分WT和SNP DNA靶标。在某些情况下,基因拷贝可能在同一等位基因上“连锁”,因此CNV可能被低估9。串联的基因重复可以通过用靶序列周围的特异性限制性核酸酶消化模板DNA来解决16图4.2)。

检测和确定SNP突变的相对副本数

图 4.1.用Droplet Digital™ PCR检测和确定SNP突变的相对副本数。制备携带荧光染料 FAM 的突变特异性探针,以及携带荧光团 HEX 的未修饰(野生型)序列的探针。X轴是HEX信号,其作为野生型序列的存在而产生。Y轴是FAM信号,其作为SNP突变序列的存在而产生。在靶DNA中检测到修饰的和野生型序列,并且可以直接确定每个序列的相对丰度。

Droplet Digital PCR分析法测定CNV

图 4.2.Droplet Digital™ PCR分析法测定CNV。使用纯化的未消化的 DNA 作为模板来定量相对于参照的基因副本数。同样的 DNA 样品也用围绕靶序列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以阐明靶序列的连接副本。显示泊松误差线。

数字PCR用于定量存在于丰富WT序列背景中的变体DNA序列。例如,当存在于临床样本中正常基因型的背景中时,可以检测到对癌症特异的体细胞突变。定量 PCR 仅限于检测 1% 或更高的突变序列。由于来自WT的分配突变体靶DNA的稀释作用,数字PCR提供了用于稀有副本的灵敏检测的工具。定量的动态范围取决于目标 DNA 的存在量和评估的分配数。可用仪器因推荐的动态范围而异。Bio-Rad QX100™ Droplet Digital™ PCR系统用于精确检测100,000倍WT16的稀有突变DNA,RainDrop™仪器用于检测200,000个WT拷贝的突变副本13。用于罕见事件检测的引物/探针组的典型评估包括将含有 SNP 的模板 DNA 滴定到 WT-模板 DNA 中,在每次稀释时将含有 SNP 的模板减少一半。这种实验的例子如图4.3所示;当突变序列的频率低至约2000个中的1个时,单个孔允许检测,而相比之下,qPCR检测限为1/10。dPCR的检测限可以通过在多个孔中聚合数据来进一步扩展,以便在不增加含 SNP 浓度的情况下增加分配的数量。

由于可用于下一代测序的 DNA 样本数量通常有限,因此样本通常通过 PCR 或全基因组扩增进行扩增。扩增后 DNA 分子的定量对测序分析的性能至关重要,可用分光光度法等方法进行。最近,dPCR 用于绝对 DNA 定量的能力已应用于下一代测序文库制备 7。开发了通用模板荧光探针PCR测定,使得在一个PCR引物的末端设计探针特异性序列用于文库扩增27。这种基于通用模板探针的测定可以与dPCR结合使用以精确定量文库分子。

控制细胞活性(包括细胞分化)的基因的表达在细胞群的各个成员之间变化,整个群体的测量值反映了平均值28。虽然在单细胞中测定转录可能更可取,但 RNA 的存在量非常小,即<1pg29。使用qPCR进行单细胞转录组分析的常规工作流程需要预扩增步骤来扩增cDNA。由于动态范围和定量低浓度模板的能力,dPCR 是一种不使用预扩增的单细胞转录分析的合适方法。

评估液滴数字PCR测定中的引物/探针组和用于罕见事件检测的qPCR。

图 4.3.评估Droplet Digital™ PCR测定中的引物/探针组和用于罕见事件检测的qPCR。制备携带荧光染料 FAM 的突变特异性探针,以及携带荧光团 HEX 的未修饰(野生型)序列的探针。将含有 SNP 的模板 DNA 滴定到野生型模板 DNA 中,以评估存在于丰富的野生型背景中时 SNP 突变的检测。含 SNP 的模板在每次稀释时减少一半。 A)引物/探针组用于带有突变滴定DNA模板的qPCR。 B)引物/探针组用于带有突变滴定DNA的液滴dPCR的单孔中。显示了突变体与野生型副本的比例。如果突变序列的频率低至约 2000 个中的 1 个,则数位 PCR 允许检测,而 qPCR 检测限为 1 至 10。dPCR的检测限可以通过在多个孔中聚合数据来进一步扩展,以便增加分配的数量。

数位 PCR MIQE

此前已发布“定量实时 PCR 实验发布的最低限度信息”(MIQE指南30),以概述实验设计细节,对于qPCR结果的发表而言,该等细节被归类为必需或可取的(参见定量PCR)。由于添加dPCR作为新工具并引入多种dPCR仪器,因此需要开发针对dPCR的MIQE标准。已发表的数字PCR MIQE (dMIQE) 为dPCR数据的有效性提出了必要和可取的考虑因素31。在许多方面,包括引物/探针设计和优化,dPCR的要求与qPCR相似。

但是,有些属性与dPCR特别相关。每个分配和分配容量的平均副本是可变的,并且这些值是准确应用泊松统计所必需的,因此应该报告。此外,必须记录从中派生结果的分配数。最好包括仪器制造商提供的分配体积方差和标准偏差。必须包括实验中使用的模板 DNA 的类型和处理。通常用限制酶预扩增或消化模板DNA。必须报告这些方法和相应的对照。需要记录优化实验,如温度梯度和循环次数测定。所需的样本量在各种仪器中是可变的,因此是适当的和可取的。这对于所有已发表的报告都是必需的,正反应和负反应控制以及计算的方差和置信区间也是必需的。dMIQE 检查表概述了考虑因素,并将其分别指定为必要的 (E) 或理想的 (D)。

由于dPCR仍然是一项相对较新的技术,因此希望尽早采用dMIQE指南以避免在没有适当质量和科学控制的情况下发表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
Sykes, P.J, Neoh, S.H., Brisco, M.J., et al.. 1992. Quantitation of targets for PCR by use of limiting dilution. Biotechniques. 13: 444-449
2.
Kalinina O. 1997. Nanoliter scale PCR with TaqMan detection. 25(10):1999-2004. https://doi.org/10.1093/nar/25.10.1999
3.
Vogelstein B, Kinzler KW. 1999. Digital PC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6(16):9236-9241. https://doi.org/10.1073/pnas.96.16.9236
4.
Dressman D, Yan H, Traverso G, Kinzler KW, Vogelstein B. 2003. Transforming single DNA molecules into fluorescent magnetic particles for detection and enumeration of genetic vari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0(15):8817-8822. https://doi.org/10.1073/pnas.1133470100
5.
Whale AS, Huggett JF, Cowen S, Speirs V, Shaw J, Ellison S, Foy CA, Scott DJ. 2012. Comparison of microfluidic digital PCR and conventional quantitative PCR for measuring copy number variation. 40(11):e82-e82. https://doi.org/10.1093/nar/gks203
6.
Pinheiro LB, Coleman VA, Hindson CM, Herrmann J, Hindson BJ, Bhat S, Emslie KR. 2012. Evaluation of a Droplet Digit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ormat for DNA Copy Number Quantification. Anal. Chem.. 84(2):1003-1011. https://doi.org/10.1021/ac202578x
7.
White RA, Blainey PC, Fan HC, Quake SR. 2009. Erratum to: Digital PCR provides sensitive and absolute calibration for 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 BMC Genomics. 10(1): https://doi.org/10.1186/1471-2164-10-541
8.
Qin J, Jones RC, Ramakrishnan R. 2008. Studying copy number variations using a nanofluidic platform. 36(18):e116-e116. https://doi.org/10.1093/nar/gkn518
9.
Sanders R, Huggett JF, Bushell CA, Cowen S, Scott DJ, Foy CA. 2011. Evaluation of Digital PCR for Absolute DNA Quantification. Anal. Chem.. 83(17):6474-6484. https://doi.org/10.1021/ac103230c
10.
Spurgeon SL, Jones RC, Ramakrishnan R. High Throughput Gene Expression Measurement with Real Time PCR in a Microfluidic Dynamic Array. PLoS ONE. 3(2):e1662.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01662
11.
2007. Blow, N. PCR’s Next Frontier. Nature Methods. 4: 869-875.
12.
Morrison T, Hurley J, Garcia J, Yoder K, Katz A, Roberts D, Cho J, Kanigan T, Ilyin SE, Horowitz D, et al. 2006. Nanoliter high throughput quantitative PCR. 34(18):e123-e123. https://doi.org/10.1093/nar/gkl639
13.
Pekin D, Skhiri Y, Baret J, Le Corre D, Mazutis L, Ben Salem C, Millot F, El Harrak A, Hutchison JB, Larson JW, et al. 2011. Quantitative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rare mutations using droplet-based microfluidics. Lab Chip. 11(13):2156. https://doi.org/10.1039/c1lc20128j
14.
Zhong Q, Bhattacharya S, Kotsopoulos S, Olson J, Taly V, Griffiths AD, Link DR, Larson JW. 2011. Multiplex digital PCR: breaking the one target per color barrier of quantitative PCR. Lab Chip. 11(13):2167. https://doi.org/10.1039/c1lc20126c
15.
Brouzes E, Medkova M, Savenelli N, Marran D, Twardowski M, Hutchison JB, Rothberg JM, Link DR, Perrimon N, Samuels ML. 2009. Droplet microfluidic technology for single-cell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6(34):14195-14200. https://doi.org/10.1073/pnas.0903542106
16.
Hindson BJ, Ness KD, Masquelier DA, Belgrader P, Heredia NJ, Makarewicz AJ, Bright IJ, Lucero MY, Hiddessen AL, Legler TC, et al. 2011. High-Throughput Droplet Digital PCR System for Absolute Quantitation of DNA Copy Number. Anal. Chem.. 83(22):8604-8610. https://doi.org/10.1021/ac202028g
17.
Fan HC, Blumenfeld YJ, El-Sayed YY, Chueh J, Quake SR. 2009. Microfluidic digital PCR enables rapid prenatal diagnosis of fetal aneuploidy.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0(5):543.e1-543.e7. https://doi.org/10.1016/j.ajog.2009.03.002
18.
Beer NR, Hindson BJ, Wheeler EK, Hall SB, Rose KA, Kennedy IM, Colston BW. 2007. On-Chip, Real-Time, Single-Cop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n Picoliter Droplets. Anal. Chem.. 79(22):8471-8475. https://doi.org/10.1021/ac701809w
19.
Didelot A, Kotsopoulos SK, Lupo A, Pekin D, Li X, Atochin I, Srinivasan P, Zhong Q, Olson J, Link DR, et al. 2013. Multiplex Picoliter-Droplet Digital PCR for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DNA Integrity in Clinical Samples. 59(5):815-823. https://doi.org/10.1373/clinchem.2012.193409
20.
Shlien A, Malkin D. 2010. Copy number variations and cancer susceptibility. Current Opinion in Oncology. 22(1):55-63. https://doi.org/10.1097/cco.0b013e328333dca4
21.
Shlien A, Malkin D. 2009. Copy number variations and cancer. Genome Med. 1(6):62. https://doi.org/10.1186/gm62
22.
Ionita-Laza I, Lange C, M. Laird N. 2009. Estimating the number of unseen variants in the human genom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6(13):5008-5013. https://doi.org/10.1073/pnas.0807815106
23.
Moroni M, Veronese S, Benvenuti S, Marrapese G, Sartore-Bianchi A, Di Nicolantonio F, Gambacorta M, Siena S, Bardelli A. 2005. Gene copy number fo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and clinical response to antiEGFR treatment in colorectal cancer: a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Oncology. 6(5):279-286. https://doi.org/10.1016/s1470-2045(05)70102-9
24.
Cappuzzo F, Toschi L, Domenichini I, Bartolini S, Ceresoli GL, Rossi E, Ludovini V, Cancellieri A, Magrini E, Bemis L, et al. 2005. HER3 genomic gain and sensitivity to gefitinib in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Br J Cancer. 93(12):1334-1340. https://doi.org/10.1038/sj.bjc.6602865
25.
Cappuzzo F, Varella-Garcia M, Shigematsu H, Domenichini I, Bartolini S, Ceresoli GL, Rossi E, Ludovini V, Gregorc V, Toschi L, et al. 2005. Increased HER2 Gene Copy Number Is Associated With Response to Gefitinib Therapy i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Positiv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JCO. 23(22):5007-5018. https://doi.org/10.1200/jco.2005.09.111
26.
Takano T, Ohe Y, Sakamoto H, Tsuta K, Matsuno Y, Tateishi U, Yamamoto S, Nokihara H, Yamamoto N, Sekine I, et al. 2005.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Gene Mutations and Increased Copy Numbers Predict Gefitinib Sensitivity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JCO. 23(28):6829-6837. https://doi.org/10.1200/jco.2005.01.0793
27.
Zhang Y. 2003. A novel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method using attached universal template probe. Nucleic Acids Research. 31(20):123e-123. https://doi.org/10.1093/nar/gng123
28.
Li G, Xie XS. 2011. Central dogma at the single-molecule level in living cells. Nature. 475(7356):308-315.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0315
29.
Bengtsson M.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 single cells from the pancreatic islets of Langerhans reveals lognormal distribution of mRNA levels. Genome Research. 15(10):1388-1392. https://doi.org/10.1101/gr.3820805
30.
Bustin SA, Benes V, Garson JA, Hellemans J, Huggett J, Kubista M, Mueller R, Nolan T, Pfaffl MW, Shipley GL, et al. 2009. The MIQE Guidelines: Minimum Information for Publication of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Experiments. 55(4):611-622. https://doi.org/10.1373/clinchem.2008.112797
31.
Huggett JF, Foy CA, Benes V, Emslie K, Garson JA, Haynes R, Hellemans J, Kubista M, Mueller RD, Nolan T, et al. 2013. The Digital MIQE Guidelines: Minimum Information for Publication of Quantitative Digital PCR Experiments. 59(6):892-902. https://doi.org/10.1373/clinchem.2013.206375
登录以继续。

如要继续阅读,请登录或创建帐户。

暂无帐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