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外核苷酸表面受体曾被称为P2嘌呤受体,现称为P2受体。这种命名微妙变化说明,除含有嘌呤部分的核苷酸配体以外,其他核苷酸配体也能激活这些表面受体。目前P2受体的命名系统也基于它们的分子结构和信号转导机制,据此也定义了一族代谢型P2受体(P2Y G蛋白偶联受体,GPCR)和另一族离子型P2受体(P2X配体门控离子通道,LGICs)。
8个已被确认的代谢型P2Y家族成员(P2Y1,2,4,6,11,12,13,14)的蛋白结构特征为:i)细胞外N-末端和细胞内C-末端,前者可被糖基化,后者具有蛋白激酶的共有结合基序;ii)形成配体对接口袋的七个α-螺旋跨膜区(TM1-7);iii)关键跨膜区之间的高度序列同源性,特别是TM3,TM6和TM7之间;以及iv)P2Y亚型中细胞内环和C-末端的结构多样性(影响与Gq/11、Gs和Gi蛋白的偶联程度)。每个P2Y受体可结合至一个异源三聚体G蛋白,通常是Gq/11,但P2Y11可以偶联Gq/11和Gs ,而P2Y12,13,14可优先偶联Gi。P2Y受体还能与腺苷(A1)受体形成异源三聚体组装体,并且P2Y蛋白可能能够形成同型二聚体组装体。P2Y受体被导向至能够表达多种亚型的离散细胞区域。大多数细胞类型能够表达多于一种的P2Y受体亚型。
在肽水平,P2Y受体显示出低水平的序列同源性,特别是在TM1至TM7区域中相似度只有19-55%。因此,P2Y家族成员在药理学和操作性方面显示出显著差异。一些P2Y受体主要由核苷二磷酸(P2Y1,6,12,13)激活,而其他P2Y受体主要由核苷三磷酸(P2Y2,4,11)激活。一些P2Y受体被嘌呤和嘧啶核苷酸(P2Y2,4,6,11)激活,其他P2Y受体仅被嘌呤核苷酸激活(P2Y1,12,13) ,并且只有P2Y14能被核糖核苷酸激活。激活后,重组P2Y受体激活磷脂酶C并释放细胞内钙或影响腺苷酸环化酶并改变cAMP水平。然而,内源性P2Y受体在细胞内信号传导中显示出更广泛的多样性,并且可以激活磷脂酶A2,C和D、MEP / MAP激酶、PI-3激酶、Rho依赖性激酶和酪氨酸激酶。而且,内源性P2Y受体可以与腺苷酸环化酶正或负偶联。
人类基因组中的8个P2Y受体属于视紫红质样GPCR超家族(含有超过800个成员)的δ-组。对一级序列数据的分析表明,另外存在于δ-组中的34个GPCR在结构上与8个功能上被证实的P2Y受体相关。遗憾的是,这些P2Y样序列中的一些被错误地识别为核苷酸受体。例如,现在已知P2Y7是白三烯B4的受体; P2Y9是溶血磷脂酸的受体; P2Y15是柠檬酸循环中间体、α-酮戊二酸和琥珀酸的受体。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人P2Y5,10序列是核苷酸受体,因此它们应被视为孤儿受体。在小鼠中,已经对P2Y1、P2Y2、P2Y4、P2Y12和P2Y13实现了基因敲除。但没有一种是致命的。其中 P2Y1或P2Y12基因的敲除会导致出血性疾病。P2Y2或P2Y4基因的破坏会改变上皮细胞中的溶质转运和分泌。
下表包含公认的调节剂和其他信息。有关其他产品列表,请参阅下面的类似产品部分。
脚注
a) P2Y1-n系列包含15个公认的G蛋白偶联受体,但只有8个被接受为核苷酸受体:P2Y3可能是P2Y6的直接同源物;P2Y5,10尚未被证实是功能性P2受体;P2Y7是LTB4白三烯受体;P2Y9是溶血磷脂酸的受体;P2Y15是柠檬酸循环中间体、α-酮戊二酸和琥珀酸的受体;另一种受体(火鸡p2y)可能与P2Y4有关;从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克隆的P2Y8(532aa)主要发生在神经发生期间的早期发育中,并能被ATP、UTP和CTP激活,并被苏拉明弱拮抗。
b) 在人类中,P2Y11作为嵌合受体的几种同种型存在,所述嵌合受体是由染色体19p31上的SSF1和P2Y11基因之间的基因间剪接产生的。
c) P2Y12(先前命名的P2YAC受体)能与腺苷酸环化酶负向偶联。
d) 在P2D受体被克隆出之前,其命名为P2YAp4A。
e) P2YT受体最适合三受体模型,其包含P2Y12(与腺苷酸环化酶负偶联),P2Y1(活化磷脂酶C)和P2X1(偶联于可渗透Na+和Ca2+离子的离子通道)。
f) VTR15-20是大鼠P2Y14的截短形式,包含80%P2Y14的ORF。
g) ATP仅在P2Y2,8,11处是完全激动剂,在人P2Y1处是部分激动剂或拮抗剂。P2Y1,6,12,13优先被核苷二磷酸ADP活化。
h) 氯吡格雷是一种前体药物,其通过细胞色素P450转化为其活性形式。
缩写:
A3P5PS: 腺苷3'-磷酸5'-磷酸硫酸盐
ADPβS: 腺苷5'-O-(2-硫代二磷酸)
AMPαS: 腺苷5'-O-(硫代磷酸盐)
Ap3A: 三磷酸二腺苷
AR-C67085MX: 2-丙硫基-D-β,γ-二氯亚甲基-ATP
AR-C69931MX: N6- [2-(甲硫基)-乙基] -2-(3,3,3-三氟丙基)硫代-5'-腺苷酸
dATP: 脱氧腺苷5'-三磷酸
C1330-7: N1-(6-乙氧基-1,3-苯并噻唑-2-基-2-(7-乙氧基-4-羟基-2,2-二氧代-2H-2-6苯并[4,5] [1,3]噻唑[2,3-c] [1,2,4]噻二嗪-3-基)-2-氧代-1-乙磺
IDP: 肌苷5'-二磷酸
INS37217: P(1)-(尿苷5')- P(4)-(2'-脱氧胞苷5')四磷酸盐,四钠盐
INS365: 二磷酸二脲
2-MeSADP: 2-甲硫基腺嘌呤-5'-二磷酸
2-MeSAMP: 2-甲硫基腺嘌呤-5'-一磷酸
MRS 2179: 2'-脱氧-N6-甲基腺苷-3',5'-二磷酸
MRS 2279: (N)-甲烷 - N6-甲基-2-氯-2'-脱氧腺苷-3',5'-二磷酸
MRS2365: (N)-甲烷基-2-甲硫基腺嘌呤-5'-二磷酸
MRS2578: 1,4-二-(苯基硫脲基)丁烷
MRS2500: (N)-甲烷- N6-甲基-2-碘-2'-脱氧腺苷-3',5'-二磷酸
PPADS: 吡哆醛-5-磷酸-6-偶氮苯-2',4'-二磺酸
RB-2: 活性蓝2
UDP: 尿苷5'β-二磷酸盐
UDPβS: 尿苷5'-O-(2-硫代二磷酸)
Up3U: 二尿苷三磷酸
UTP: 尿苷5'-三磷酸盐
UTPγS: 尿苷5'-三磷酸盐
参考文献
如要继续阅读,请登录或创建帐户。
暂无帐户?